400
正文

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药物对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因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入院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41例采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4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关键词:脊髓损伤下肢静脉血栓针灸凝血功能;期刊发表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其中脊髓损伤患者是好发群体,有40%~90%的脊髓损伤后患者会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研究发现,中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消痛解瘀,活血行气的作用,辅以艾灸可减少血栓的形成[1]。本文将温针灸应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旨在分析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血栓,治疗前2周内未接受其他药物的抗凝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有自发性出血现象,妊娠期妇女,药物及温针灸禁忌证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58±6.84)岁;病程8~13个月,平均病程(10.63±3.11)个月。联合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40.30±6.43)岁;病程8~14个月,平均病程(10.88±2.10)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予药物治疗,采用利伐沙班(BayerPharmaAG,H20140132)口服治疗,10mg/次,1次/d,连续1个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次,1次/d,治疗1个月。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定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血海等穴,棉签在穴位局部消毒,医务人员手部消毒,将针灸针刺入上述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将2cm的艾条插入针柄中,30min/次,1次/d,连续1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表现明显缓解,且在行走3km后未发生疼痛症状,为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有所缓解,在行走2km后下肢有疼痛发生,可忍受,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加重情况,为无效[2]。(2)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深圳市贝斯曼精密仪器有限公司,SSM)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3)使用血凝仪(南京利艾成贸易有限公司,CA1500)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1. 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药物组的7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_期刊发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
2. 2 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药物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xˉ±s )_期刊发表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xˉ±s )
2. 3 凝血功能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ˉ±s ,s)_期刊发表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ˉ±s ,s)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损伤节段以下出现严重的下肢功能障碍,因此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严重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出现血液凝集现象,阻塞静脉管腔,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众多,包括手术取栓,药物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凝集等,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未根治,易出现复发现象。
       利伐沙班是临床一种新型抗凝药物,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能够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口服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分泌,来中断凝血瀑布的外源性及内源性图形,进而降低凝血酶的产生,减少血栓的形成,在服用过程中并不用常规监测,且副作用小,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低分子肝素属于化学抗凝药物,可抑制血小班聚集,增强抗凝因子Ⅹa的活性,发挥抗血栓作用[4]。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治疗前,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充分说明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医将下肢静脉血栓归为“血瘀症”“股肿”等范畴,脊髓损伤患者因脊髓节段受损,导致脊髓节段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引起督脉运行受阻,而督脉属阳脉之海,此经络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而血瘀阻于督脉,经络阻塞,下肢阳气不足,血液回流不畅,水津聚于下肢,诱发本病[5]。中医古籍《血证论》中记载“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充分阐述的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中,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发现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D-二聚体含量低于药物组,表明在温针灸辅助治疗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提高凝血功能。其可能机制是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刺之可调和气血,达到统合全身的效果;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具有补血、统血、活血的作用,刺之可通调脉络,活血化瘀;血海为补血大穴,可调和全身之气,疏导任督二脉,气通则血通,刺之能够提升阳气,疏通血脉;阳陵泉及太冲两穴,不仅通调血气之道,且有助于激发阳气。以上诸穴刺之并辅以艾灸,可通调血脉,活血化瘀,减少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提高凝血功能及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莹莹,朱靖,胡彩虹. 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0):1191 - 1196.
[2] 张军军,张艳,刘志旺,等. 完全性脊髓损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防治策略[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1):1226 - 1227.
[3] 刘亚梅,刘岩,毛淑芳,等.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策略研究[J]. 重庆医学,2018,47 (36 ):4655 - 4657.
[4] 刘亚梅,刘岩,毛淑芳,等.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 (5):1153 - 1155.
[5] 项力源,卢占斌,刘志旺,等. 利伐沙班结合下肢血液循环泵对脊髓损伤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9):998 - 999.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药物对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因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入院治疗的8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41例采用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联合组42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可提高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凝血功能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关键词:脊髓损伤下肢静脉血栓针灸凝血功能;期刊发表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其中脊髓损伤患者是好发群体,有40%~90%的脊髓损伤后患者会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研究发现,中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消痛解瘀,活血行气的作用,辅以艾灸可减少血栓的形成[1]。本文将温针灸应用于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旨在分析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3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下肢静脉血栓,治疗前2周内未接受其他药物的抗凝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患有自发性出血现象,妊娠期妇女,药物及温针灸禁忌证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30~49岁,平均年龄(39.58±6.84)岁;病程8~13个月,平均病程(10.63±3.11)个月。联合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40.30±6.43)岁;病程8~14个月,平均病程(10.88±2.10)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予药物治疗,采用利伐沙班(BayerPharmaAG,H20140132)口服治疗,10mg/次,1次/d,连续1个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U/次,1次/d,治疗1个月。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定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血海等穴,棉签在穴位局部消毒,医务人员手部消毒,将针灸针刺入上述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将2cm的艾条插入针柄中,30min/次,1次/d,连续1个月。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表现明显缓解,且在行走3km后未发生疼痛症状,为显效;治疗以后患者的下肢疼痛及肿胀有所缓解,在行走2km后下肢有疼痛发生,可忍受,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未改善或出现加重情况,为无效[2]。(2)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仪(深圳市贝斯曼精密仪器有限公司,SSM)检查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3)使用血凝仪(南京利艾成贸易有限公司,CA1500)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
1. 4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疗效
       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显著高于药物组的7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_期刊发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 ]
2. 2 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显著低于药物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xˉ±s )_期刊发表



表2 两组患者D-二聚体、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对比(xˉ±s )
2. 3 凝血功能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ˉ±s ,s)_期刊发表




表3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xˉ±s ,s)
3、 讨论

       脊髓损伤患者因损伤节段以下出现严重的下肢功能障碍,因此需长期卧床,而长期卧床严重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出现血液凝集现象,阻塞静脉管腔,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3]。目前临床上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方法众多,包括手术取栓,药物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凝集等,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未根治,易出现复发现象。
       利伐沙班是临床一种新型抗凝药物,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能够直接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口服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分泌,来中断凝血瀑布的外源性及内源性图形,进而降低凝血酶的产生,减少血栓的形成,在服用过程中并不用常规监测,且副作用小,不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在临床应用广泛;低分子肝素属于化学抗凝药物,可抑制血小班聚集,增强抗凝因子Ⅹa的活性,发挥抗血栓作用[4]。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D-二聚体含量低于治疗前,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充分说明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医将下肢静脉血栓归为“血瘀症”“股肿”等范畴,脊髓损伤患者因脊髓节段受损,导致脊髓节段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引起督脉运行受阻,而督脉属阳脉之海,此经络运行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而血瘀阻于督脉,经络阻塞,下肢阳气不足,血液回流不畅,水津聚于下肢,诱发本病[5]。中医古籍《血证论》中记载“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充分阐述的本病的发病机制。本文中,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发现治疗后联合组的总有效率、凝血功能指标PT、TT时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高于药物组,D-二聚体含量低于药物组,表明在温针灸辅助治疗下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症状,提高凝血功能。其可能机制是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刺之可调和气血,达到统合全身的效果;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具有补血、统血、活血的作用,刺之可通调脉络,活血化瘀;血海为补血大穴,可调和全身之气,疏导任督二脉,气通则血通,刺之能够提升阳气,疏通血脉;阳陵泉及太冲两穴,不仅通调血气之道,且有助于激发阳气。以上诸穴刺之并辅以艾灸,可通调血脉,活血化瘀,减少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可提高凝血功能及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莹莹,朱靖,胡彩虹. 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对凝血指标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8,37(10):1191 - 1196.
[2] 张军军,张艳,刘志旺,等. 完全性脊髓损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防治策略[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1):1226 - 1227.
[3] 刘亚梅,刘岩,毛淑芳,等.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策略研究[J]. 重庆医学,2018,47 (36 ):4655 - 4657.
[4] 刘亚梅,刘岩,毛淑芳,等.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 (5):1153 - 1155.
[5] 项力源,卢占斌,刘志旺,等. 利伐沙班结合下肢血液循环泵对脊髓损伤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9):998 -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