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发表严格参照课程标准,与美术学科本身紧密联系
以美术学科为例,若想在初中美术课程中进行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开发与实践,首当其冲要满足以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主的教学目标,馆校双方有一致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原因是学校内正式教育的需求与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直接挂钩,而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不同。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中,艺术类场馆是中小学校方实行校外特色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之一,艺术类场馆方也应该主动对接中小学校方,合作研发设计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教学活动,使之能够在贴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类场馆的美育功能。
对接初中美术的课程标准,是开发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前提,也是艺术类场馆方及中学校方共同的教育目标,双方共享资源,教师和馆方专业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交换专业意见,共同整合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进行馆校合作的后续研发设计并实践课程等一系列开发工作。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研发过程中,初中美术学科标准应被严格对接到基于馆校合作模式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的基础必须是以学校为主的正式教育的初中美术课程标准,只有艺术类场馆馆方和初中学校校方拥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才能保证学习者参与课程后是有收获的, 学习者能够喜欢课程的学习效果并找到更多元化的学习兴趣。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应当保证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课程能够与目前学校所安排的美术课程大纲、美术学科课程标准等内容紧密联系。研发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时,应当在了解初中学段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后,合理安排课时,论文发表调研走访相关艺术类场馆,收集并整理相关的课程资源、PPT等教学用具和学具,确保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二、论文发表结合校园文化,展现学校特色
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式学习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多依赖于书本等课程资源。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形式为校内的拓展课、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而不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以发挥学校特色为主,合理补充体制内基于课程标准的正式教育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创新和特色辐射到每一位在校学习者。而论文发表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初中美术课程研发设计是非常好的载体,即能够充分开发艺术类场馆资源,又能够结合学校的特色。将艺术类场馆资源课程化后,形成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以美术课、拓展课、社会实践课等形式进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结合艺术类场馆特有资源的同时,充分展现学校特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三、论文发表以场馆展览为主题,发挥场馆作用
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能够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使学习者能够在艺术类场馆中进行沉浸式的深度论文发表学习。馆校合作模式教育活动应当充分发挥场馆作用,挖掘场馆自身的价值,以课程为融合点,展开深度的“馆”与“校”的交流。馆校合作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场馆中通过建立基于展品的叙事性故事,所构建的有效的意义生成模型。在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应当考虑以场馆展览为主题, 借助艺术类场馆特有的资源,提供更多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四、论文发表围绕个性化学材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单在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起到比较重要的引导作用。学习单对于学习者来说犹如地图,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单知晓课程节奏,记录课程重点。学习单的准确性及其趣味性对于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美术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于处在中小学学段的学习者而言,学习单的准确性应能够精准定位学习目的、重要的论文发表知识点,而学习单的趣味性及视觉效果对学习者的参与度的提高有着正向的作用。
五、论文发表以学习者为中心
不论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正式学习还是包含场馆教育的非正式学习,都是为学习者而服务的,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引起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而馆校合作模式课程的开发根本目的是引进艺术类场馆资源将馆内资源呈现给所有参与课程的学习者,更好地服务学习者,能够辅助正式学习的教学内容,并且补充更多元化的知识与技能,与以学校为主的正式学习相辅相成。
学习者可以在艺术类场馆中进行终身学习、沉浸式深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机构,其所提供的教育类型不仅限于艺术类,还包含更多元化的跨学科内容,在提升国民审美能力的同时,亦能够对传承与创新文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艺术类场馆基于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活动将会愈来愈完善,我国馆校合作模式的相关论文发表研究将会不断深入。
相关热词搜索:艺术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