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摘要: 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 -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 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  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防沙治沙; 治理模式; 模式分类; 技术途径; 沙产业
引言: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深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 根据第 5 次监测结果,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27.20% ;沙化土地面积 172.12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 17.93% ;与第 4 次监测结果相比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沙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各地涌现出一些成功的防沙治沙模式。 与此同时,学术界大多按照«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进行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突出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及高寒沙化区推广适宜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 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沙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扭转,防沙治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近国家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草原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草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将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沙漠化治理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有效发挥沙产业在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了丰富与完善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思路与方法以更好地实施应用,有必要从国家统筹治沙治水与治贫致富共赢的视角,系统地开展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研究。 对不同模式类型技术要点、基本特征及实施效果的梳理,对于准确把握其目标重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区域间沙漠化治理模式动态变化的内在关系,促进防沙治沙技术体系的优化完善,指导不同沙化地区选择适宜的沙漠化防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
20世纪 90年代起,国内学术界广泛开展了风沙治理模式、技术及防治措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由蒙新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两个亚区组成[1]
       蒙新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是中国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地区。 内蒙古防沙治沙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一大批区域特色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其中代表性模式包括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治理开发模式、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造林模式[2-4] 、沙地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多元系统” 整治模式及“ 生态网” 整治模式等[5] 。  新疆早期沙漠化防治的对策是在绿洲外围、边沿和内部建立不同形式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实行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6] 。目前,已形成沙区特色林果、荒漠中药材、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在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初步形成多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山区以特色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为带动,开创农牧民致富新路子[7-8] 。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 区)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山西省通过建设以植被为主的生态体系、以坝系为主的工程体系和以基地为主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技术模式[9-10] 。  陕西沙化土地治理进入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11-12] ,形成 4 种成功的治理模式:沙地铁路- 高速公路护绿路治沙模式、沙地樟子松造林综合示范模式、黄土覆沙综合治理示范模式及城镇生态园建设示范模式[13-14] 。甘肃省通过封禁、生态移民、退牧舍饲、环境监测等措施实行沙漠化综合治理[15] ,摸索出以企业为主导的沙漠化治理模式[16] 。  青海省现阶段治理沙漠化的措施主要是生物固沙、工程固沙及两者相结合。生物固沙的主要措施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17-18] 。  宁夏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卫沙坡头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盐池哈巴湖是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建设了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19]
      各地形成的各种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治沙思路、生态优势及未来沙产业的发展方向。 尽管模式内容丰富、成效显著,但是大部分模式都局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 点” 的层面上进行挖掘,没有与国家宏观防沙治沙战略相结合,没有站在沙漠化防治“ 面” 的视角上进行分类,特别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治理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归纳与提炼,导致现有分类结果对于实践的指导性不突出。 本文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及草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模式分类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系统总结各地沙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筛选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模式,为国家构建以绿色草业和生态林业为核心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共建“ 一带一路” 全球沙漠化治理的新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样板。
二、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1、模式分类的原则
      国内学者广泛开展了防沙治沙模式的分类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 3 个视角展开:一是按照沙漠化地区的分布划分模式类型[20] ;二是从生态农业发展要克服生态环境逆境的角度对治沙模式进行分类[21] ;三是从农牧交错带的生产、社会和生态功能出发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模式进行分类[22]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我们认为中国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的划分应该遵循 4 条原则:一是与国家宏观战略相一致,从工程实践角度进行提升。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总要求,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治理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是与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从永续利用角度进行完善。 建设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宗旨,完善技术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标准。 三是与区域经济振兴相统一,从产业功能角度进行创新。 产业功能转型与拓展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技术模式创新的源动力。 四是与绿色农业发展相融合,从生态资本增值角度进行培育。 以绿色发展理念整合沙区林草产业体系和沙产业集群模式,实现沙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2、模式类型的划分
      基于上述原则和思路,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成五大类型( 图 1) 。
      一是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以保育沙区林、草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目标,建设以“ 草库伦”、“ 小生物圈”、“ 生态网” 为特色的治理模式,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草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草原植被为所有物种包括人类提供生命维持物质,并由此构成生物栖息地;可以保护土壤,减少侵蚀,保持土壤生产力并减少沙尘暴频繁肆虐;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一个贮存大量基因物质的基因库,是作物和牲畜的主要起源中心。 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基因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对于人类具有重要价值,是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3]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_论文发表





图 1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主要类型及目标
      二是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工程措施和节水农业技术为支撑,将沙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相结合,建设形成公路、铁路等道路两旁治沙模式,以及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等模式,形成工农互补的模式。 生态固沙是恢复退化草地必需的人工辅助措施,通过各类人工沙障+人工造林生物措施等,固定流沙,提高区域植被盖度,促进自然植被修复能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实现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 节水农业模式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采用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组织生产,达到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及增产、增收的效果[24]
       三是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特色沙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为特征,在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同时,构建多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带动沙区经济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2000 年至今,中国沙产业已经形成了中草药种植与经营、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特种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植物开发利用、沙漠旅游等主要沙产业发展模式。 新时期,沙产业发展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引导下,坚持节能源、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沙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四是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建设以草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草地生产力水平,建立以合理放牧和以草定畜为主要内容的草场合理利用制度体系,形成稳定的农-林-牧-草多元化生态产业体系。 农林牧草复合系统通过构建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产业间经济互补、物 质能量的多层互用和系统潜在生态优势的发挥,使得农、林、牧、草各业之间相互联系和促进,实现生产的生态化发展[26]
      五是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庭院式生产为基本单元,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形成集约化、立体化、增值型生态农业模式。 同时,将生态经济理念运用到乡村农业发展中,构建以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小牧场、小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从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的视角,为发展壮大牧区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草原积累经验[27]
三、沙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1、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1)草库仑模式
      草库伦又称草园子、草圈,是用不同围篱方式围圈起来,防止畜群随意进入,供放牧或刈草利用的草地。 草库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灌溉为中心的水、草、林、机、料、舍六配套的“ 家庭草库伦” ,即:一户牧民在草场上建设一处草库伦、打一眼井、配一套节水灌溉设备、配一套农牧业机械、配套建设牲畜暖棚( 暖舍和青贮窖) ,应用饲料调配新技术,进行饲料加工、粉碎、青贮等。 草库伦模式的技术要点:①合理规划发展目标,确保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化发展;②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措施;③实施天然草场的轮牧和休牧措施;④发展青贮饲料、多汁饲料及秸秆加工料混合饲喂。 草库伦适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好、牧民具有种植经验的地区。 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在全旗推广配套草库伦农牧结合模式。 一般人工草场单位面积产干草可比天然草场提高 3 ~ 6 倍,每建0.067hm2 配套小草库伦,可使 10 只羊安全过冬,使2.67hm2  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民收入可提高 2 ~ 5 倍。 因此,草库伦模式不仅是解决畜草矛盾、稳定畜牧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动牧民积极性、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8-29]
(2)“ 小生物圈” 模式
       “ 小生物圈” 模式是以户或联户为单位,以水、草、林、料、机五配套的人工草库伦为主体,建成的天然草场与改良草场、人工草场相结合,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30] 。  “ 小生物圈” 模式建设的技术要点:①选址,在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较好且风沙危害轻,水土条件要好,并且甸子地至少在1.0hm2 以上。 ②结构设计,以居住地为中心建设由粮圈、草圈、林圈、牧圈、保护圈和缓冲圈构成的独特小生态系统,有效地解决开发与保护、农业与牧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图 2)[31] 。  “ 小生物圈” 模式适于建在坨甸交错区土质和水热条件较好的小块甸子地区。 “ 小生物圈” 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对牧民家庭生产形成了由外向内层层支撑保护,而且开辟了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例如:内蒙古额济纳旗“小生物圈”示范户的收入调查显示,通过“小生物圈”的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牧户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参与“小生物圈”模式建设的 3 个示范户农牧业收入比建设前平均增长了24.2% [31] 。  目前,“小生物圈”模式已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在内蒙古地区普及和推广。
“ 小生物圈” 模式_期刊发表




图 2 “ 小生物圈” 模式基本原理示意图
2、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
(1) 公路与铁路固沙治沙模式
       青海湖东北部的沙岛沙区是青海湖流域最早产生沙漠化的地区,为保障公路正常运行,在公路穿越流沙的地段进行固沙技术治理,形成典型的公路治沙技术模式。 沙岛公路主要治沙模式技术要点:①修建麦草方格沙障,在已经严重沙化的流沙地区  修建 1.5 m×1.5 m 规格的麦草方格沙障,对沙岛公路两侧的流沙治理效果最佳。②采用植物防沙治沙技术,主要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和人工植 被固沙,其中植物固沙技术,包括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扦插造林等技术措施。  根据对青海省海晏县沙岛公路两侧采用麦草沙障治理模式效果的分析,在  麦草沙障基础上种植沙棘、沙蒿、乌柳等生物的治沙 模式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麦   草沙障的防风效果较好,不再出现风蚀沙埋的现象; 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尤以沙棘的生长效果最好;麦草 沙障搭配沙棘造林措施防沙固沙效果明显,且土壤  得到显著改良;封沙育草和生物造林促进林牧业和  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治沙的经济效益。 该模式的示范和推广为高寒湖泊地区生态环境的改    善摸索了经验,为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沙岛沙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开辟路径[32-33]
(2)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是覆膜种植技术和滴灌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能够将有压的 水源通过滴灌管道系统变成细小的水滴,在作物根系范围之内实现局部节水灌溉。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要点[34] :①合理设计滴灌带,按照种植作物种类以及株、行距选择合适的滴灌带。 ②合理确定灌水定额,按照作物种类、品种及需水规律,结合降水量及土壤等情况确定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及灌水时期。③合理使用滴灌肥,按照作物施肥规律、目标产量及地块肥力水平确定滴灌肥品种和用量。④建立大田作物膜下滴灌系统,膜下滴灌系统的结构为:水源-水泵- 离心式砂石过滤器- 施肥罐- 网式过滤器-主干管- 分干管- 支管- 毛管- 灌水器。系统运行是水通过水泵加压进入首部枢纽,经干管分流到支管和滴灌带中,再由滴头稳压变成均匀的水滴进入水稻耕层土壤。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地节水、省肥、省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实现增产和增收。 如宁夏贺兰县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节水可达 60% 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 7%  ~ 10% ,综合节约水费、肥料及劳动力投入,每公顷可增加经济收入 60~200元[35]。
3、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1)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
       库布齐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实现了从“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 的历史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 生态经济示范区” 。 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 四轮驱动”[36] ,建立了沙漠治理、生态恢复、经济开发的高效治沙模式。 “ 库布齐模式” 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要点:①植物-工程治沙模式,选择高效固沙植物种,营造植物固沙区;选择植物固沙与工程固 沙综合应用的复合沙障技术,提高固沙效益。 ②综合固沙林防护模式,由防风固沙林、林农复合型固沙 林和固沙饲料林构成。 ③复合套种模式,实施抗旱造林与沙产业开发紧密结合的复合套种模式,包括甘草与梭梭、甘草与红枣、甘草与沙柳的套种模式。④沙产业模式,构建了以人造板、造纸、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新能源化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图 3) 。  ⑤光伏产业模式,创建了沙漠治理、能源产业和农业经济三位一体的沙产业新模式。 ⑥恩格贝模式,在恩格贝沙漠生态示范区建立沙漠治理、生态恢复、旅游产业、设施农业等多元沙漠生态经济典范[37-38] 。  “ 库布齐模式” 治理沙漠面积达到 60多万 hm2 ,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0.8% 增加到 2016年的 15.7% ,植被覆盖度由16.2%增加到 53% ;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平稳,不仅创造出几十万个绿色富民的就业岗位,而且带动沙区 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36]






图 3 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特征及主导沙产业体系
(2)沙产业与林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沙产业是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的高知识密集型现代化农业产业。 沙产业的适用范围必须是荒漠、沙漠、沙地等干旱地区,此类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生产空间广阔、原生物种独特。 沙产业的增值过程与技术要点是实现物质的“ 四过” 转化过程:①“ 过光转化” ,利用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等,实现光能 向植物蛋白的转化。 ②“ 过腹转化” ,通过物种繁育技术、动物饲养管理技术等,饲喂家畜、家禽后产生动物蛋白。 ③“ 过机转化” ,运用食品利用与加工技术等把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通过先进的设备转化为食品、饮品、药品等生态产品。 ④“ 过市转化” ,利用生态评价技术与沙产业产品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等技术,通过科学管理、网络营销、市场竞争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39] 。  中国发展沙产业空间广阔、光热资源丰富,现已在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和新疆等地广泛开展[40] 。  南疆地区发展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建成集特色经济林果业、畜牧养殖业、配套加工业为一体的最优化沙产业 体系结构,以高效开发促进快速治理,形成沙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41]
4、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是指通过种间互补、层次分异和多层利用的措施,充分利用生长过程中的“ 空间差” 和“ 时间差” ,形成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群体[42] 。  陕西榆林是中国最早建立的 6 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之一,形成 4 种完善的农林复合经营型模式。 ①“ 片圈面” 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 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图4 ) 。该模式可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75%






图 4 “ 片圈面” 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
以上,荒漠化土地治理度达 80% 以上,人均收入 18 000元以上,示范区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43] 。  ②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榆林市芹河乡桑海则示范区,以农田输水渠道为单元,水、田、林、路、宅统一规划形成林网-农田-水利工程模式。该模式可获得林木蓄积和林网生态功能的价值为每年21万元,村宅庭院林业收入每年每公顷达到1300元。 ③规模化舍饲养殖模式。 该模式以大绒白山羊为载体,建设规范化养羊设施,全面推行农户舍饲养羊;利用青贮和氨化的作物秸秆进行舍饲养殖,与传统的放牧养羊相比出栏率提高 31% [42] 。④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元,建立林经、林药、林畜等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包括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城郊庭院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治理型模式等[43]
(2)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是以人工造林为重点,以草业发展为纽带,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由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形成的复合型生产系统。 河北坝上地区经过多年实践,建成功能完善的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具体包括三大类:①典型人工造林模式: 乔灌草( 药) 混交造林模式、防护林网造林模式、灌木防护林造林模式、林草混交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分别适于坝上沙化区、坝上农田( 牧场) 防护区、坝上盐碱滩地及坝上和接坝山区的农牧交错区。②乔、灌、草相结合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势平坦开阔的丘间低地、平缓沙丘,建立高层灌木或乔木层-低层草本植物层的模式;在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区和有水源条件的滩川地及河流两岸,建立林带或灌木带( 网)-草本植物带的结构模式。  ③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的技术要点:立足旱作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提高单产;改变重茬连作的习惯,实行倒茬轮作;立足水土保持,按照针、阔叶林结合,乔灌结合,生物措施与人工工程措施结合的原则,形成立体防护体系[44]
5、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1)“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庭院、田园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它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相结合,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畜( 禽) 舍、厕所、日光温室相连在一起,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内蒙古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20世纪 90年代,翁牛特旗东部地区尝试探索“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该模式将暖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 4 种利用方式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 模式的主要技术要点:大棚温室种植三茬蔬菜,棚架外侧种葡萄;猪舍和厕所的粪污进入沼气池;沼气渣和沼气水作为蔬菜和葡萄种植的主要肥料。 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可观:种植150m2 的蔬菜大棚可收入3000~4500元,养猪收入 1500~2500元,葡萄收入为 300~500元,每年直接纯收入5000~7000元[45]
(2)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黑龙江省西部的泰来县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泰来沙地属科尔沁沙地延伸部分,经过 10 多年的治理创建了成功的沙区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的技术要点:①以中标的“ 庄园户” 为基本生产组织单位,承包沙地上营造以网格为主,网带、片相结合的治沙林;②在网格内种田、种草、栽果,形成林、果、草、田相结合的生产格局,同时养殖牛、羊、鸡、猪等畜禽品种,使人、畜、禽、菜、果等融为一体,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态经济型结构。 以豆海治沙生态小区“庄园式”治沙模式为例,该小区通过项目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9.4% ,治理沙地改造低产旱田 596hm2 ,分别种植绿豆、甘草、葡萄、花生等经济作物。 小区建成后第 3 年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该模式实现产值、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比开发前增加 248.6万元、128.6万元和677元[46]
四、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展望
1、存在问题
      本文对目前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进行归纳性总结,并进行系统分类。 依据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提出模式分类的原则和依据,系统梳理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为探索不同沙区适宜的防沙治沙路径提供参考。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作,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与传统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的契合点仍不明确。 尽管从沙漠化防治实现资源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角度进行模式分类,与以往从沙漠化地区气候与自然地理分布视角进行划分有所不同,但是两种分类思路并不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研究对于两种分类思路的契合点和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与阐述,可能会使人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二是尚未建立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定量化分析方法。 本研究更多地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模式的分类研究,尽管对于全国沙漠化治理的基本类型特征、适用范围及实施效果有了全面了解,但是对于每个模式类型内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生态资本价值规律缺乏准确的判断,因此不能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更全面认识模式的优势。
       三是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视角进行模式分类仍显不足。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草原生产力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沙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不同沙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文化传统和农牧民思想意识不同,生产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视角开展模式分类研究是对分类思路的重要补充。
2、研究展望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未来应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是进一步厘清不同分类思路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基于气候特征与沙化区地理分布的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以“ 气候→资源→工程→治理” 为主线,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共赢目标的模式分类,以“ 目标→产业→项目→ 发展” 为主线,最终目标是在实现沙区生态保护的同时转变绿色畜牧业发展方式,打造不同区域的主导沙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形态,为牧民的收入增加、草原经济持续增长开辟崭新的道路。 因此,两种分类方法是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理论的延伸和丰富。
      二是进一步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研究方法。 今后应尝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沙漠化治理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能值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及意愿价值评估方法等生态经济评估方法,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开展模式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价值流的评价与分析,并基于农牧民的偏好意愿对于现行的沙漠化防治补贴与支持政策进行实施效果评价,为科学准确地掌握不同类型沙漠化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为国家及地方政府调整制定区域特色沙漠化防治政策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是进一步拓展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划分的思路。 畜牧业是沙化地区的主导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重要条件,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的现实需要。 未来可以从北方沙漠化地区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向优质安全型转变、向产业链延伸型转变、向高新技术型转变等5 个方面进行模式的分类研究,并比较不同区域沙漠化治理与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差异与规律性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防沙治沙发展战略及扶持措施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高地,张昌顺,张林波,等.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54-162.
[2]韩天宝,赵哈林.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的建立模式探讨[ 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2):10-15.
[3]王涛,陈广庭,董治宝,等.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 J].中国沙漠,2005,25(5):750-756.
[4]张雷,洪光宇,李卓凡,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毛乌素沙地 3 种造林模式恢复成效评价[ J]. 林业资源管理,2017 ( 6):108 - 119.
[5]郭云义,崔友,聂彦卿,等.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15-21.
[6] 李万成,冯春林.新疆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J]. 新疆林业,1994(1):7-10.
[7]彭保华,刘维忠.新疆沙漠产业与沙漠化治理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6):12-14.
[8]胡三.沙漠变绿洲封禁移民是关键———来自新疆吉木萨尔县防沙治沙的调研报告[ J].绿色中国,2013(6):36-39.
[9]李双全.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30(1):9-13.
[10]范珍.山西省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实践[ EB / OL].  ( 2017 ̄08 ̄ 29) [ 2019 ̄07 ̄15 ]. http:/ / www. forestry. gov. cn / main / 5251 / content-1021009.html.
[11]辛娟,俞靓.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分析[ J]. 防护林科技,2017(1):81-83.
[12]邓楠,雷浩.陕西被国家评为防沙治沙工作突出省份  荒沙治理每年以 105 万亩速度推进[ EB / OL].  ( 2017 ̄07 ̄20) [ 2019 ̄06 ̄10]. http:/ / www. shaanxi. gov. cn / info / iList. jsp?  cat _ id = 10001&info_id = 84724&tm_id = 166.
[13]曹陇生,赵侠.陕西探索沙区治理新路  六模式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EB / OL]. (2010 ̄06 ̄16)[2019 ̄05 ̄10].http:/ / www.gov. cn / gzdt / 2010-06 / 16 / content_1628518.htm.
[14]白子红.榆林沙区防沙治沙区域优化模式综述[ J]. 防护林科技,2009(2):74-76.
[15]马立鹏,罗万银,王瑜林. 甘肃省沙漠化土地封育保护区建设研究[ J].中国沙漠,2005,25(4):593-598.
[16]丁文广,仙呁让,魏银丽.企业主导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6):156-159.
[17]张登山.青海高原综合防沙治沙技术研究[ C] / /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论文集.2017:10-16.
[18]党晓鹏.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漠化治理途径研究[ 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5):21-24.
[19]罗浩.综合示范为中国治沙贡献“ 宁夏经验” ———宁夏防沙治沙成效综述[ N].中国绿色时报,2017-02-15(01).
[20]朱俊凤,朱震达,等. 中国沙漠化防治[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75-233.
[21]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3-110.
[22]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8-126.
[23]闵庆文,刘寿东,杨霞.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J].草地学报,2004,12(3):165-15.
[24]聂雪花,白生才,李永兵,等.民勤荒漠化固沙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C] / / 第十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文集).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10-16.
[25]周竞红.沙产业开发与沙区发展———基于内蒙古的探索之路[ J].开发研究,2018(3):92-97.
[26]李建华.农林牧复合系统实践意义的探讨[ J]. 现代化农业, 2004(11):12-14.
[2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EB / OL]. (2018-09-26)[2019-07-20].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2018 - 09 / 26 / content _ 5325534. htm.
[28]山薇,田传练,杨晓东,等. 标准化、规范化配套草库伦是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J]. 中国草地,1995( 6):69-72,74.
[29]邬俊义,王阿萍. 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J]. 内蒙古林业, 2011(4):12-13.
[30]张佐忠,董智,李红丽,等.额济纳荒漠草场牧户“ 小生物圈” 建设模式的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5)36-39.
[31]韩天宝,赵哈林.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的建立模式探讨[ 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2):10-15.
[32]张登山,赵鸿斌,年奎,等.青海湖盆地土地荒漠化整治技术化研究[ J].中国沙漠,1998,18(1):120-122.
[33]魏殿生,张登山,吴汪洋,等.青海湖沙岛公路沙害综合治理技术与效益研究[ J].中国科技投资,2013(30):85-88.
[34]王彦荣,常冬梅,刘亮.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要点[ J]. 营销界( 农资与市场) ,2018(5):76-77.
[35]银永安,陈林,王永强,等.膜下滴灌水稻技术优势及在宁夏推广前景分析[ J].北方水稻,2013(5):34-36.
[36]王占义.解析世界防治荒漠化的“ 中国方案” ———库布其模式 [ EB / OL].  ( 2018 ̄02 ̄07 ) [ 2019 ̄0610 ]. http:/ / env. people. com.cn / n1 / 2018 / 0207 / c1010-29811615.html.
[37]韩新盛,郭晓川,李敏. 基于生态产业链的库布其沙漠沙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5):55-58.
[38]王睿,周立华,陈勇,等.库布齐沙漠 3 种沙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J].中国沙漠,2017,37(2):392-397.
[39]王岳,刘学敏,哈斯额尔敦,等.中国沙产业研究评述[ J]. 中国沙漠,2019,39(4):27-34.
[40]司建华,冯起,席海洋,等.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J].中国沙漠,2019,39(1):1-6.
[41]于军,周正立,梁继业. 南疆沙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25(2):1-8.
[42]王亚昇,高保山,高冬梅. 陕北榆林沙地综合治理与农林牧高效复合经营新模式研究[ J].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 11):87-90.
[43]李庚堂.榆林沙区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综述[ J]. 防护林科技,2012(1):102-103.
[44]惠彦军,文振海.河北坝上旱地农业区农牧结合发展草地畜牧业技术[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 增刊):165-170.
[45]胡平,赵宝义,周晓丽,等.翁牛特旗“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及效益分析[ 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 (4):60-61.
[46]王亚芹,蔡国丽,孙晓波,等.黑龙江省泰来县庄园式生态经济型治沙模式[ 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15-16.
 

相关热词搜索: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摘要: 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 -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 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  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防沙治沙; 治理模式; 模式分类; 技术途径; 沙产业
引言: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深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 根据第 5 次监测结果,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27.20% ;沙化土地面积 172.12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 17.93% ;与第 4 次监测结果相比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沙漠化研究、治理工作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各地涌现出一些成功的防沙治沙模式。 与此同时,学术界大多按照«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进行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突出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及高寒沙化区推广适宜的防沙治沙技术措施。 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沙漠化点上治理、面上破坏、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扭转,防沙治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新近国家做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草原保护建设和防沙治沙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草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将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沙漠化治理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有效发挥沙产业在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发展中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为了丰富与完善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思路与方法以更好地实施应用,有必要从国家统筹治沙治水与治贫致富共赢的视角,系统地开展沙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研究。 对不同模式类型技术要点、基本特征及实施效果的梳理,对于准确把握其目标重点和发展趋势,探索区域间沙漠化治理模式动态变化的内在关系,促进防沙治沙技术体系的优化完善,指导不同沙化地区选择适宜的沙漠化防治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
20世纪 90年代起,国内学术界广泛开展了风沙治理模式、技术及防治措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沙化土地类型区由蒙新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两个亚区组成[1]
       蒙新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是中国沙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地区。 内蒙古防沙治沙以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一大批区域特色生态工程治理模式,其中代表性模式包括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治理开发模式、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毛乌素沙地造林模式[2-4] 、沙地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多元系统” 整治模式及“ 生态网” 整治模式等[5] 。  新疆早期沙漠化防治的对策是在绿洲外围、边沿和内部建立不同形式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沙区野生植物资源,实行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6] 。目前,已形成沙区特色林果、荒漠中药材、沙漠旅游等为重点的沙区特色产业;在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初步形成多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山区以特色林业产业和生态文化产业为带动,开创农牧民致富新路子[7-8] 。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 区)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山西省通过建设以植被为主的生态体系、以坝系为主的工程体系和以基地为主的产业体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防沙治沙生态工程技术模式[9-10] 。  陕西沙化土地治理进入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11-12] ,形成 4 种成功的治理模式:沙地铁路- 高速公路护绿路治沙模式、沙地樟子松造林综合示范模式、黄土覆沙综合治理示范模式及城镇生态园建设示范模式[13-14] 。甘肃省通过封禁、生态移民、退牧舍饲、环境监测等措施实行沙漠化综合治理[15] ,摸索出以企业为主导的沙漠化治理模式[16] 。  青海省现阶段治理沙漠化的措施主要是生物固沙、工程固沙及两者相结合。生物固沙的主要措施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17-18] 。  宁夏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卫沙坡头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盐池哈巴湖是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武白芨滩建设了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展览馆[19]
      各地形成的各种治理模式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治沙思路、生态优势及未来沙产业的发展方向。 尽管模式内容丰富、成效显著,但是大部分模式都局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 点” 的层面上进行挖掘,没有与国家宏观防沙治沙战略相结合,没有站在沙漠化防治“ 面” 的视角上进行分类,特别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治理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归纳与提炼,导致现有分类结果对于实践的指导性不突出。 本文围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及草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模式分类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系统总结各地沙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筛选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模式,为国家构建以绿色草业和生态林业为核心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共建“ 一带一路” 全球沙漠化治理的新模式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样板。
二、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1、模式分类的原则
      国内学者广泛开展了防沙治沙模式的分类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 3 个视角展开:一是按照沙漠化地区的分布划分模式类型[20] ;二是从生态农业发展要克服生态环境逆境的角度对治沙模式进行分类[21] ;三是从农牧交错带的生产、社会和生态功能出发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模式进行分类[22]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我们认为中国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的划分应该遵循 4 条原则:一是与国家宏观战略相一致,从工程实践角度进行提升。 按照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总要求,以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治理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是与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从永续利用角度进行完善。 建设和保护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以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为宗旨,完善技术模式的设计思路和标准。 三是与区域经济振兴相统一,从产业功能角度进行创新。 产业功能转型与拓展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技术模式创新的源动力。 四是与绿色农业发展相融合,从生态资本增值角度进行培育。 以绿色发展理念整合沙区林草产业体系和沙产业集群模式,实现沙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
2、模式类型的划分
      基于上述原则和思路,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成五大类型( 图 1) 。
      一是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以保育沙区林、草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目标,建设以“ 草库伦”、“ 小生物圈”、“ 生态网” 为特色的治理模式,将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草原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草原植被为所有物种包括人类提供生命维持物质,并由此构成生物栖息地;可以保护土壤,减少侵蚀,保持土壤生产力并减少沙尘暴频繁肆虐;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一个贮存大量基因物质的基因库,是作物和牲畜的主要起源中心。 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基因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对于人类具有重要价值,是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3]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_论文发表





图 1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主要类型及目标
      二是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工程措施和节水农业技术为支撑,将沙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相结合,建设形成公路、铁路等道路两旁治沙模式,以及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等模式,形成工农互补的模式。 生态固沙是恢复退化草地必需的人工辅助措施,通过各类人工沙障+人工造林生物措施等,固定流沙,提高区域植被盖度,促进自然植被修复能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实现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 节水农业模式根据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水规律,采用喷灌、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组织生产,达到节水、节能、节地、省工、省肥、省钱及增产、增收的效果[24]
       三是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特色沙产业和特色林果业的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生产为特征,在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同时,构建多业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格局,带动沙区经济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2000 年至今,中国沙产业已经形成了中草药种植与经营、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特种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植物开发利用、沙漠旅游等主要沙产业发展模式。 新时期,沙产业发展要在国家精准扶贫攻坚战略引导下,坚持节能源、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型沙产业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道路。
       四是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是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建设以草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农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草地生产力水平,建立以合理放牧和以草定畜为主要内容的草场合理利用制度体系,形成稳定的农-林-牧-草多元化生态产业体系。 农林牧草复合系统通过构建多组分、多层次、多生物种群、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开放式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实现产业间经济互补、物 质能量的多层互用和系统潜在生态优势的发挥,使得农、林、牧、草各业之间相互联系和促进,实现生产的生态化发展[26]
      五是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该模式以庭院式生产为基本单元,充分利用不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形成集约化、立体化、增值型生态农业模式。 同时,将生态经济理念运用到乡村农业发展中,构建以小农场、小林场、小果园、小牧场、小工业园区为主要形式,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要求,从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的视角,为发展壮大牧区特色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草原积累经验[27]
三、沙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1、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1)草库仑模式
      草库伦又称草园子、草圈,是用不同围篱方式围圈起来,防止畜群随意进入,供放牧或刈草利用的草地。 草库伦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灌溉为中心的水、草、林、机、料、舍六配套的“ 家庭草库伦” ,即:一户牧民在草场上建设一处草库伦、打一眼井、配一套节水灌溉设备、配一套农牧业机械、配套建设牲畜暖棚( 暖舍和青贮窖) ,应用饲料调配新技术,进行饲料加工、粉碎、青贮等。 草库伦模式的技术要点:①合理规划发展目标,确保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化发展;②因地制宜建设水源工程,配套节水灌溉技术措施;③实施天然草场的轮牧和休牧措施;④发展青贮饲料、多汁饲料及秸秆加工料混合饲喂。 草库伦适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好、牧民具有种植经验的地区。 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在全旗推广配套草库伦农牧结合模式。 一般人工草场单位面积产干草可比天然草场提高 3 ~ 6 倍,每建0.067hm2 配套小草库伦,可使 10 只羊安全过冬,使2.67hm2  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农牧民收入可提高 2 ~ 5 倍。 因此,草库伦模式不仅是解决畜草矛盾、稳定畜牧业发 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调动牧民积极性、实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28-29]
(2)“ 小生物圈” 模式
       “ 小生物圈” 模式是以户或联户为单位,以水、草、林、料、机五配套的人工草库伦为主体,建成的天然草场与改良草场、人工草场相结合,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高效的生态经济系统[30] 。  “ 小生物圈” 模式建设的技术要点:①选址,在固定半固定沙区,植被较好且风沙危害轻,水土条件要好,并且甸子地至少在1.0hm2 以上。 ②结构设计,以居住地为中心建设由粮圈、草圈、林圈、牧圈、保护圈和缓冲圈构成的独特小生态系统,有效地解决开发与保护、农业与牧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图 2)[31] 。  “ 小生物圈” 模式适于建在坨甸交错区土质和水热条件较好的小块甸子地区。 “ 小生物圈” 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仅对牧民家庭生产形成了由外向内层层支撑保护,而且开辟了牧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例如:内蒙古额济纳旗“小生物圈”示范户的收入调查显示,通过“小生物圈”的建设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牧户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参与“小生物圈”模式建设的 3 个示范户农牧业收入比建设前平均增长了24.2% [31] 。  目前,“小生物圈”模式已经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在内蒙古地区普及和推广。
“ 小生物圈” 模式_期刊发表




图 2 “ 小生物圈” 模式基本原理示意图
2、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
(1) 公路与铁路固沙治沙模式
       青海湖东北部的沙岛沙区是青海湖流域最早产生沙漠化的地区,为保障公路正常运行,在公路穿越流沙的地段进行固沙技术治理,形成典型的公路治沙技术模式。 沙岛公路主要治沙模式技术要点:①修建麦草方格沙障,在已经严重沙化的流沙地区  修建 1.5 m×1.5 m 规格的麦草方格沙障,对沙岛公路两侧的流沙治理效果最佳。②采用植物防沙治沙技术,主要有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和人工植 被固沙,其中植物固沙技术,包括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扦插造林等技术措施。  根据对青海省海晏县沙岛公路两侧采用麦草沙障治理模式效果的分析,在  麦草沙障基础上种植沙棘、沙蒿、乌柳等生物的治沙 模式能够产生较为理想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麦   草沙障的防风效果较好,不再出现风蚀沙埋的现象; 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尤以沙棘的生长效果最好;麦草 沙障搭配沙棘造林措施防沙固沙效果明显,且土壤  得到显著改良;封沙育草和生物造林促进林牧业和  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治沙的经济效益。 该模式的示范和推广为高寒湖泊地区生态环境的改    善摸索了经验,为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沙岛沙区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开辟路径[32-33]
(2)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是覆膜种植技术和滴灌技术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能够将有压的 水源通过滴灌管道系统变成细小的水滴,在作物根系范围之内实现局部节水灌溉。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要点[34] :①合理设计滴灌带,按照种植作物种类以及株、行距选择合适的滴灌带。 ②合理确定灌水定额,按照作物种类、品种及需水规律,结合降水量及土壤等情况确定灌水定额、灌水次数及灌水时期。③合理使用滴灌肥,按照作物施肥规律、目标产量及地块肥力水平确定滴灌肥品种和用量。④建立大田作物膜下滴灌系统,膜下滴灌系统的结构为:水源-水泵- 离心式砂石过滤器- 施肥罐- 网式过滤器-主干管- 分干管- 支管- 毛管- 灌水器。系统运行是水通过水泵加压进入首部枢纽,经干管分流到支管和滴灌带中,再由滴头稳压变成均匀的水滴进入水稻耕层土壤。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应用可以有效地节水、省肥、省工,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劳动效率、实现增产和增收。 如宁夏贺兰县示范推广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节水可达 60% 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 7%  ~ 10% ,综合节约水费、肥料及劳动力投入,每公顷可增加经济收入 60~200元[35]。
3、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1)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
       库布齐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实现了从“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 的历史巨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 生态经济示范区” 。 该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 四轮驱动”[36] ,建立了沙漠治理、生态恢复、经济开发的高效治沙模式。 “ 库布齐模式” 的主要类型及技术要点:①植物-工程治沙模式,选择高效固沙植物种,营造植物固沙区;选择植物固沙与工程固 沙综合应用的复合沙障技术,提高固沙效益。 ②综合固沙林防护模式,由防风固沙林、林农复合型固沙 林和固沙饲料林构成。 ③复合套种模式,实施抗旱造林与沙产业开发紧密结合的复合套种模式,包括甘草与梭梭、甘草与红枣、甘草与沙柳的套种模式。④沙产业模式,构建了以人造板、造纸、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新能源化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的沙产业体系( 图 3) 。  ⑤光伏产业模式,创建了沙漠治理、能源产业和农业经济三位一体的沙产业新模式。 ⑥恩格贝模式,在恩格贝沙漠生态示范区建立沙漠治理、生态恢复、旅游产业、设施农业等多元沙漠生态经济典范[37-38] 。  “ 库布齐模式” 治理沙漠面积达到 60多万 hm2 ,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0.8% 增加到 2016年的 15.7% ,植被覆盖度由16.2%增加到 53% ;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沙区特色产业发展平稳,不仅创造出几十万个绿色富民的就业岗位,而且带动沙区 10.2万名群众彻底摆脱了贫困[36]






图 3 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特征及主导沙产业体系
(2)沙产业与林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沙产业是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的高知识密集型现代化农业产业。 沙产业的适用范围必须是荒漠、沙漠、沙地等干旱地区,此类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生产空间广阔、原生物种独特。 沙产业的增值过程与技术要点是实现物质的“ 四过” 转化过程:①“ 过光转化” ,利用植被恢复与建设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等,实现光能 向植物蛋白的转化。 ②“ 过腹转化” ,通过物种繁育技术、动物饲养管理技术等,饲喂家畜、家禽后产生动物蛋白。 ③“ 过机转化” ,运用食品利用与加工技术等把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通过先进的设备转化为食品、饮品、药品等生态产品。 ④“ 过市转化” ,利用生态评价技术与沙产业产品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等技术,通过科学管理、网络营销、市场竞争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39] 。  中国发展沙产业空间广阔、光热资源丰富,现已在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和新疆等地广泛开展[40] 。  南疆地区发展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建成集特色经济林果业、畜牧养殖业、配套加工业为一体的最优化沙产业 体系结构,以高效开发促进快速治理,形成沙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41]
4、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1)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是指通过种间互补、层次分异和多层利用的措施,充分利用生长过程中的“ 空间差” 和“ 时间差” ,形成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复合群体[42] 。  陕西榆林是中国最早建立的 6 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之一,形成 4 种完善的农林复合经营型模式。 ①“ 片圈面” 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 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图4 ) 。该模式可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75%






图 4 “ 片圈面” 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
以上,荒漠化土地治理度达 80% 以上,人均收入 18 000元以上,示范区生态、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43] 。  ②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榆林市芹河乡桑海则示范区,以农田输水渠道为单元,水、田、林、路、宅统一规划形成林网-农田-水利工程模式。该模式可获得林木蓄积和林网生态功能的价值为每年21万元,村宅庭院林业收入每年每公顷达到1300元。 ③规模化舍饲养殖模式。 该模式以大绒白山羊为载体,建设规范化养羊设施,全面推行农户舍饲养羊;利用青贮和氨化的作物秸秆进行舍饲养殖,与传统的放牧养羊相比出栏率提高 31% [42] 。④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元,建立林经、林药、林畜等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包括立体种植模式、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城郊庭院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治理型模式等[43]
(2)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是以人工造林为重点,以草业发展为纽带,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由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形成的复合型生产系统。 河北坝上地区经过多年实践,建成功能完善的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具体包括三大类:①典型人工造林模式: 乔灌草( 药) 混交造林模式、防护林网造林模式、灌木防护林造林模式、林草混交水土保持林造林模式,分别适于坝上沙化区、坝上农田( 牧场) 防护区、坝上盐碱滩地及坝上和接坝山区的农牧交错区。②乔、灌、草相结合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势平坦开阔的丘间低地、平缓沙丘,建立高层灌木或乔木层-低层草本植物层的模式;在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区和有水源条件的滩川地及河流两岸,建立林带或灌木带( 网)-草本植物带的结构模式。  ③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的技术要点:立足旱作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提高单产;改变重茬连作的习惯,实行倒茬轮作;立足水土保持,按照针、阔叶林结合,乔灌结合,生物措施与人工工程措施结合的原则,形成立体防护体系[44]
5、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1)“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是庭院、田园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一种新的生产模式。 它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相结合,通过生物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庭院或田园,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池、畜( 禽) 舍、厕所、日光温室相连在一起,组成能源生态综合利用体系。内蒙古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20世纪 90年代,翁牛特旗东部地区尝试探索“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该模式将暖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 4 种利用方式相结合,实现了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 模式的主要技术要点:大棚温室种植三茬蔬菜,棚架外侧种葡萄;猪舍和厕所的粪污进入沼气池;沼气渣和沼气水作为蔬菜和葡萄种植的主要肥料。 该模式的经济效益可观:种植150m2 的蔬菜大棚可收入3000~4500元,养猪收入 1500~2500元,葡萄收入为 300~500元,每年直接纯收入5000~7000元[45]
(2)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黑龙江省西部的泰来县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泰来沙地属科尔沁沙地延伸部分,经过 10 多年的治理创建了成功的沙区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的技术要点:①以中标的“ 庄园户” 为基本生产组织单位,承包沙地上营造以网格为主,网带、片相结合的治沙林;②在网格内种田、种草、栽果,形成林、果、草、田相结合的生产格局,同时养殖牛、羊、鸡、猪等畜禽品种,使人、畜、禽、菜、果等融为一体,形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态经济型结构。 以豆海治沙生态小区“庄园式”治沙模式为例,该小区通过项目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39.4% ,治理沙地改造低产旱田 596hm2 ,分别种植绿豆、甘草、葡萄、花生等经济作物。 小区建成后第 3 年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该模式实现产值、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比开发前增加 248.6万元、128.6万元和677元[46]
四、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展望
1、存在问题
      本文对目前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进行归纳性总结,并进行系统分类。 依据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提出模式分类的原则和依据,系统梳理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为探索不同沙区适宜的防沙治沙路径提供参考。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是一项科学而复杂的工作,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与传统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的契合点仍不明确。 尽管从沙漠化防治实现资源保护和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角度进行模式分类,与以往从沙漠化地区气候与自然地理分布视角进行划分有所不同,但是两种分类思路并不是截然不同的。 目前研究对于两种分类思路的契合点和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更深入地挖掘与阐述,可能会使人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二是尚未建立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定量化分析方法。 本研究更多地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进行模式的分类研究,尽管对于全国沙漠化治理的基本类型特征、适用范围及实施效果有了全面了解,但是对于每个模式类型内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生态资本价值规律缺乏准确的判断,因此不能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更全面认识模式的优势。
       三是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视角进行模式分类仍显不足。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草原生产力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沙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不同沙漠化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文化传统和农牧民思想意识不同,生产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从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视角开展模式分类研究是对分类思路的重要补充。
2、研究展望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未来应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是进一步厘清不同分类思路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基于气候特征与沙化区地理分布的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以“ 气候→资源→工程→治理” 为主线,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致富共赢目标的模式分类,以“ 目标→产业→项目→ 发展” 为主线,最终目标是在实现沙区生态保护的同时转变绿色畜牧业发展方式,打造不同区域的主导沙产业和多元化经济形态,为牧民的收入增加、草原经济持续增长开辟崭新的道路。 因此,两种分类方法是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关系,是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理论的延伸和丰富。
      二是进一步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研究方法。 今后应尝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沙漠化治理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能值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及意愿价值评估方法等生态经济评估方法,选择合理的评价指标,开展模式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及价值流的评价与分析,并基于农牧民的偏好意愿对于现行的沙漠化防治补贴与支持政策进行实施效果评价,为科学准确地掌握不同类型沙漠化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为国家及地方政府调整制定区域特色沙漠化防治政策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三是进一步拓展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划分的思路。 畜牧业是沙化地区的主导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动物卫生问题的重要条件,是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的现实需要。 未来可以从北方沙漠化地区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向生态环保型转变、向优质安全型转变、向产业链延伸型转变、向高新技术型转变等5 个方面进行模式的分类研究,并比较不同区域沙漠化治理与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路径差异与规律性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防沙治沙发展战略及扶持措施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高地,张昌顺,张林波,等.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54-162.
[2]韩天宝,赵哈林.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的建立模式探讨[ 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2):10-15.
[3]王涛,陈广庭,董治宝,等.内蒙古巴林右旗沙漠化治理模式与效益分析[ J].中国沙漠,2005,25(5):750-756.
[4]张雷,洪光宇,李卓凡,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毛乌素沙地 3 种造林模式恢复成效评价[ J]. 林业资源管理,2017 ( 6):108 - 119.
[5]郭云义,崔友,聂彦卿,等.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9,32(5):15-21.
[6] 李万成,冯春林.新疆土地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J]. 新疆林业,1994(1):7-10.
[7]彭保华,刘维忠.新疆沙漠产业与沙漠化治理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6):12-14.
[8]胡三.沙漠变绿洲封禁移民是关键———来自新疆吉木萨尔县防沙治沙的调研报告[ J].绿色中国,2013(6):36-39.
[9]李双全.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30(1):9-13.
[10]范珍.山西省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实践[ EB / OL].  ( 2017 ̄08 ̄ 29) [ 2019 ̄07 ̄15 ]. http:/ / www. forestry. gov. cn / main / 5251 / content-1021009.html.
[11]辛娟,俞靓.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分析[ J]. 防护林科技,2017(1):81-83.
[12]邓楠,雷浩.陕西被国家评为防沙治沙工作突出省份  荒沙治理每年以 105 万亩速度推进[ EB / OL].  ( 2017 ̄07 ̄20) [ 2019 ̄06 ̄10]. http:/ / www. shaanxi. gov. cn / info / iList. jsp?  cat _ id = 10001&info_id = 84724&tm_id = 166.
[13]曹陇生,赵侠.陕西探索沙区治理新路  六模式防沙治沙成效显著[ EB / OL]. (2010 ̄06 ̄16)[2019 ̄05 ̄10].http:/ / www.gov. cn / gzdt / 2010-06 / 16 / content_1628518.htm.
[14]白子红.榆林沙区防沙治沙区域优化模式综述[ J]. 防护林科技,2009(2):74-76.
[15]马立鹏,罗万银,王瑜林. 甘肃省沙漠化土地封育保护区建设研究[ J].中国沙漠,2005,25(4):593-598.
[16]丁文广,仙呁让,魏银丽.企业主导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研究———以甘肃省瓜州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6):156-159.
[17]张登山.青海高原综合防沙治沙技术研究[ C] / /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边会论文集.2017:10-16.
[18]党晓鹏.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沙漠化治理途径研究[ 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5):21-24.
[19]罗浩.综合示范为中国治沙贡献“ 宁夏经验” ———宁夏防沙治沙成效综述[ N].中国绿色时报,2017-02-15(01).
[20]朱俊凤,朱震达,等. 中国沙漠化防治[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175-233.
[21]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3-110.
[22]陈建华,魏百刚,苏大学.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8-126.
[23]闵庆文,刘寿东,杨霞.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J].草地学报,2004,12(3):165-15.
[24]聂雪花,白生才,李永兵,等.民勤荒漠化固沙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 C] / / 第十届海峡两岸沙尘与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文集).兰州: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2013:10-16.
[25]周竞红.沙产业开发与沙区发展———基于内蒙古的探索之路[ J].开发研究,2018(3):92-97.
[26]李建华.农林牧复合系统实践意义的探讨[ J]. 现代化农业, 2004(11):12-14.
[2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EB / OL]. (2018-09-26)[2019-07-20].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2018 - 09 / 26 / content _ 5325534. htm.
[28]山薇,田传练,杨晓东,等. 标准化、规范化配套草库伦是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的有效途径[ J]. 中国草地,1995( 6):69-72,74.
[29]邬俊义,王阿萍. 乌审旗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J]. 内蒙古林业, 2011(4):12-13.
[30]张佐忠,董智,李红丽,等.额济纳荒漠草场牧户“ 小生物圈” 建设模式的研究[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5)36-39.
[31]韩天宝,赵哈林.科尔沁沙地“ 小生物经济圈” 的建立模式探讨[ 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7(2):10-15.
[32]张登山,赵鸿斌,年奎,等.青海湖盆地土地荒漠化整治技术化研究[ J].中国沙漠,1998,18(1):120-122.
[33]魏殿生,张登山,吴汪洋,等.青海湖沙岛公路沙害综合治理技术与效益研究[ J].中国科技投资,2013(30):85-88.
[34]王彦荣,常冬梅,刘亮.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要点[ J]. 营销界( 农资与市场) ,2018(5):76-77.
[35]银永安,陈林,王永强,等.膜下滴灌水稻技术优势及在宁夏推广前景分析[ J].北方水稻,2013(5):34-36.
[36]王占义.解析世界防治荒漠化的“ 中国方案” ———库布其模式 [ EB / OL].  ( 2018 ̄02 ̄07 ) [ 2019 ̄0610 ]. http:/ / env. people. com.cn / n1 / 2018 / 0207 / c1010-29811615.html.
[37]韩新盛,郭晓川,李敏. 基于生态产业链的库布其沙漠沙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5):55-58.
[38]王睿,周立华,陈勇,等.库布齐沙漠 3 种沙产业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J].中国沙漠,2017,37(2):392-397.
[39]王岳,刘学敏,哈斯额尔敦,等.中国沙产业研究评述[ J]. 中国沙漠,2019,39(4):27-34.
[40]司建华,冯起,席海洋,等.关于新时期中国西部发展沙产业的思考[ J].中国沙漠,2019,39(1):1-6.
[41]于军,周正立,梁继业. 南疆沙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J]. 塔里木大学学报,2013,25(2):1-8.
[42]王亚昇,高保山,高冬梅. 陕北榆林沙地综合治理与农林牧高效复合经营新模式研究[ J]. 陕西农业科学,2014,60( 11):87-90.
[43]李庚堂.榆林沙区庭院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综述[ J]. 防护林科技,2012(1):102-103.
[44]惠彦军,文振海.河北坝上旱地农业区农牧结合发展草地畜牧业技术[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 增刊):165-170.
[45]胡平,赵宝义,周晓丽,等.翁牛特旗“ 四位一体” 庭院生态经济模式试验示范及效益分析[ 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6,29 (4):60-61.
[46]王亚芹,蔡国丽,孙晓波,等.黑龙江省泰来县庄园式生态经济型治沙模式[ 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