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正文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一、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属于绿色防控技术范畴,是指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农业措施以改善水稻植株生长环境及条件,增强水稻植株长势以此提高水稻植株抗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其一,品种选择。需要全面采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等期刊发表信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抗性高、无病虫害、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亦或是采用基因工程、良种培育等技术从现有品种中提取优良性状并加以培育,以此从源头上提高水稻植株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其二,种子处理,即在水稻播种栽培前将种子浸泡在温度为55℃的温水内约15分钟,可以避免因种子带病所引发的稻瘟病及白秆病。或针对当地多发水稻病害,选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浸种。如针对稻瘟病,可以将种子浸泡在抗菌剂402,6000~8000倍液中约2~3d。针对水稻立枯病可将种子浸泡在稻瘟净中20小时;其三,科学施肥。在水稻种植中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水稻植株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在播种及整地阶段需要施足底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将肥料内氮、磷、钾元素的比例控制为1︰0.5︰1。同时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做好施肥管理,如分蘖期可施加配方肥12~15千克/亩,尿素1~2千克/亩,氯化钾2~3千克/亩。在抽穗期施加配方肥4~5千克/亩,尿素1~2千克/亩,氯化钾1~2千克/亩。

       在水稻种植栽培各个阶段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田间综合管理,积极运用农业防控技术,可以保证水稻植株不受病虫为害,提升病虫害防控效率。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二、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针对虫害防治,是指根据害虫生活习性,采用人工诱杀、捕杀等形式有效压缩虫口密度或阻碍害虫为害水稻植株的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主要为:光源诱杀。部分水稻害虫具有趋光性,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可以在水稻田间适宜位置悬挂日光灯、黑光灯、高压汞灯、节能灯、变频灯、双波灯和太阳能灯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捕。此种防控技术操作简单、见效快、无污染;饵料诱杀,即利用害虫取食的趋化性,用相应食物配置饵料并放置在田间合理位置,如按照6︰1︰2的比例将糖、醋、黄酒混合均匀,将混合液放在深度为3~5cm的容器内,按照每亩一盆的密度进行放置,可以吸引害虫接触混合物后粘连致死。

       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成本低廉且操作便捷,但其针对性较低,例如在采用人工诱杀防控技术时,会无差别捕杀害虫及益虫,降低害虫天敌数量。同时,目前新新技术,如红外线杀虫、高频电流和微波加热杀虫的推广力度不足,所选择的物理防控技术杀虫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为改善此种情况,需要结合害虫类型及水稻植株生长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物理防控技术,在应用新技术时要遵循相应技术规范,如在利用红外线杀虫技术时,要将红外线辐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应用高频电流及微波加热杀虫技术时,要用微波发射器照射土壤,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以此延长杀虫效果,避免污染环境或降低土壤肥力。

三、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以控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相对于化学防控,生物防控技术经济实用、无污染、病菌及虫卵产生抗药性较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常用的生物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其一,以虫治虫,即在水稻田间释放害虫天敌,通过保护及繁育天敌防控害虫,有效压缩虫口密度。期刊发表例如针对稻飞虱,可以采用草把助迁蜘蛛,蜘蛛会捕食稻飞虱,在不借助化学药物的情况下便可以达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其二,以菌治虫,即利用真菌、细菌在害虫体内的寄生性,使得真菌、细菌在幼虫及蛹阶段破坏害虫的内部机能,阻碍其生长成熟。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杆菌、座壳孢菌剂等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其三,使用生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为原料而生产的农药,与传统化学合成的农药相比,生物源农药为动物的毒性较低,对非靶标生物较为安全,但其见效较慢,需要预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对病虫害加以预防,以此避免病虫害大规模发生时防治不及时。此外,需要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选择相应的生物源农药,如防治尊新宠,可使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多杀霉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使用短稳杆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稻纵卷叶螟性引诱剂;防治稻瘟病可以使用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且提前2至3d使用,不可以与杀菌剂混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四、病虫害监测技术

       水稻病虫害监测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关键环节,重在采集与水稻病虫害类型、发生及发展规律、危害周期等相关的数据,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对水稻病虫害进行跟踪式、全过程管控,对于水稻病虫害切实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及早治疗及及早控制。水稻病虫害监测需要以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为依据,如在高温、高湿地区,水稻病虫害较为严重,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包括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等,且相同区域不同地区水稻病虫害类型也具有明显差异性,需要对病虫害防治历史资料加以筛选、整合及期刊发表分析,确定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目标、防控技术标准,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及应急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黄盆诱测、高空网捕、真空吸重器、目测查虫等方法,在水稻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对水稻害虫及天敌数量进行科学监测,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在水稻田间合理位置加设温湿度传感器,在监测虫口密度、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的同时监测水稻田间卫生、通风及光照情况,结合各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多发期间预测、研判其病虫害发生概率,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相应环境参数、虫口密度等超出预定阙值时发出预警,提醒农户及相关部门人员及时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对水稻病虫害防患于未然,提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此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适宜、优质的环境。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期刊发表

热门期刊
027-59765396
联系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万达广场A栋504 周一至周五 09:00-17:30
友情链接: 会计培训班 | 老酒回收 | 出国留学申请 | 论文发表 | 企业培训系统 | Linux运维培训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 湖北帆云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www.xrq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9020030号 如您在使用的过程中任何产品或技术性问题请反馈

编辑
顾问

联系客服

企业QQ,一对一编辑辅导发稿
QQ交谈 网页在线咨询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7:30

服务
热线

18685220838
24小时服务热线:027-59765396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一、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属于绿色防控技术范畴,是指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农业措施以改善水稻植株生长环境及条件,增强水稻植株长势以此提高水稻植株抗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其一,品种选择。需要全面采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自然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等期刊发表信息,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选择抗性高、无病虫害、品质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亦或是采用基因工程、良种培育等技术从现有品种中提取优良性状并加以培育,以此从源头上提高水稻植株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其二,种子处理,即在水稻播种栽培前将种子浸泡在温度为55℃的温水内约15分钟,可以避免因种子带病所引发的稻瘟病及白秆病。或针对当地多发水稻病害,选取相应的药物进行浸种。如针对稻瘟病,可以将种子浸泡在抗菌剂402,6000~8000倍液中约2~3d。针对水稻立枯病可将种子浸泡在稻瘟净中20小时;其三,科学施肥。在水稻种植中需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水稻植株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环境。在播种及整地阶段需要施足底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将肥料内氮、磷、钾元素的比例控制为1︰0.5︰1。同时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做好施肥管理,如分蘖期可施加配方肥12~15千克/亩,尿素1~2千克/亩,氯化钾2~3千克/亩。在抽穗期施加配方肥4~5千克/亩,尿素1~2千克/亩,氯化钾1~2千克/亩。

       在水稻种植栽培各个阶段抓住关键环节,加强田间综合管理,积极运用农业防控技术,可以保证水稻植株不受病虫为害,提升病虫害防控效率。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二、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针对虫害防治,是指根据害虫生活习性,采用人工诱杀、捕杀等形式有效压缩虫口密度或阻碍害虫为害水稻植株的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主要为:光源诱杀。部分水稻害虫具有趋光性,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可以在水稻田间适宜位置悬挂日光灯、黑光灯、高压汞灯、节能灯、变频灯、双波灯和太阳能灯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其进行诱捕。此种防控技术操作简单、见效快、无污染;饵料诱杀,即利用害虫取食的趋化性,用相应食物配置饵料并放置在田间合理位置,如按照6︰1︰2的比例将糖、醋、黄酒混合均匀,将混合液放在深度为3~5cm的容器内,按照每亩一盆的密度进行放置,可以吸引害虫接触混合物后粘连致死。

       水稻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应用范围较广、成本低廉且操作便捷,但其针对性较低,例如在采用人工诱杀防控技术时,会无差别捕杀害虫及益虫,降低害虫天敌数量。同时,目前新新技术,如红外线杀虫、高频电流和微波加热杀虫的推广力度不足,所选择的物理防控技术杀虫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为改善此种情况,需要结合害虫类型及水稻植株生长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物理防控技术,在应用新技术时要遵循相应技术规范,如在利用红外线杀虫技术时,要将红外线辐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在应用高频电流及微波加热杀虫技术时,要用微波发射器照射土壤,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以此延长杀虫效果,避免污染环境或降低土壤肥力。

三、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以控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相对于化学防控,生物防控技术经济实用、无污染、病菌及虫卵产生抗药性较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常用的生物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其一,以虫治虫,即在水稻田间释放害虫天敌,通过保护及繁育天敌防控害虫,有效压缩虫口密度。期刊发表例如针对稻飞虱,可以采用草把助迁蜘蛛,蜘蛛会捕食稻飞虱,在不借助化学药物的情况下便可以达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其二,以菌治虫,即利用真菌、细菌在害虫体内的寄生性,使得真菌、细菌在幼虫及蛹阶段破坏害虫的内部机能,阻碍其生长成熟。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杆菌、座壳孢菌剂等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其三,使用生物源农药。生物源农药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为原料而生产的农药,与传统化学合成的农药相比,生物源农药为动物的毒性较低,对非靶标生物较为安全,但其见效较慢,需要预先使用生物源农药对病虫害加以预防,以此避免病虫害大规模发生时防治不及时。此外,需要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选择相应的生物源农药,如防治尊新宠,可使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Bt)、多杀霉素、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印楝素;防治稻纵卷叶螟可以使用短稳杆菌、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稻纵卷叶螟性引诱剂;防治稻瘟病可以使用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且提前2至3d使用,不可以与杀菌剂混用。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期刊发表技术

四、病虫害监测技术

       水稻病虫害监测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关键环节,重在采集与水稻病虫害类型、发生及发展规律、危害周期等相关的数据,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同时对水稻病虫害进行跟踪式、全过程管控,对于水稻病虫害切实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及早治疗及及早控制。水稻病虫害监测需要以当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为依据,如在高温、高湿地区,水稻病虫害较为严重,主要的病虫害类型包括稻飞虱、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等,且相同区域不同地区水稻病虫害类型也具有明显差异性,需要对病虫害防治历史资料加以筛选、整合及期刊发表分析,确定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目标、防控技术标准,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及应急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黄盆诱测、高空网捕、真空吸重器、目测查虫等方法,在水稻苗期、分蘖期、抽穗期等对水稻害虫及天敌数量进行科学监测,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在水稻田间合理位置加设温湿度传感器,在监测虫口密度、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的同时监测水稻田间卫生、通风及光照情况,结合各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多发期间预测、研判其病虫害发生概率,对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当相应环境参数、虫口密度等超出预定阙值时发出预警,提醒农户及相关部门人员及时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对水稻病虫害防患于未然,提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此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适宜、优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