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农业发表论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显著扩大,产品质量也得到提升。但受到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灌水施肥方式、品种选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稻瘟病、立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危害,导致水稻减产甚至全株死亡。现阶段水稻病虫害防治以施用化学药剂为主,虽然效果较强,但过度使用化学药剂会造成土壤板结、提高病菌及害虫的抗药性,并且危害自然生态环境,不符合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及可持续发展观。为此,需要大力发表论文研发与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减少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二、水稻病害
水稻常见病害包括立枯病、稻瘟病、白秆病等。其中立枯病主要为害苗期水稻,发病原因为温度低且湿度较大、光照强度不足、播种密度过大、秧苗长势较差等。立枯病可分为真菌性立枯病与生理性立枯病两种类型,感染立枯病的水稻秧苗轻则成团发生,重则苗床全床枯死。立枯病会侵害水稻的嫩芽、茎叶,水稻种子萌发出土后感染立枯病,其幼芽会由嫩黄色变为褐色,芽基部长出霉层,严重后幼芽腐烂。同时,立枯病会为害水稻秧苗的叶片及叶鞘,尤其是在2叶期,感染立枯病的水稻秧苗其叶心枯黄、叶片不展,叶鞘上出现病斑,并且该病极易扩散蔓延,一般成片发生。
水稻稻瘟病,亦被称为稻热病、火烧瘟等,主要为害水稻植株的叶片、茎秆及穗部。水稻三叶期前感染的稻瘟病为苗瘟,主要发病原因为种子带病,水稻培育过程中田间湿度过大,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秧苗其基部卷缩,颜色为褐色,严重时会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都有可能发生叶瘟,分蘖至拔节孕穗期病症最为严重。稻瘟病为害水稻植株穗部后,会降低结实率,导致水稻减产。稻瘟病按照病程长短及危害严重性可以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感染急性稻瘟病的水稻植株其叶片、茎秆部位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产生霉层,若控制不及时会转变为慢性稻瘟病;慢性稻瘟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部分,发病初期叶片染病部分出现暗绿色小病斑,随着病症的加重,小病斑逐渐扩散,虽然慢性稻瘟病发展缓慢,但危害严重。
水稻白秆病,即稻恶苗病,属于真菌病害,发生在秧苗期到抽穗期。感染白秆病的水稻植株很容易被发现,通常情况下染病植株细长,较正常植株高3至10cm,秧苗徒长。水稻白秆病的发生主要发表论文原因在于种子带病或在水稻栽培种覆盖病稻草。诱发白秆病的真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若浸种阶段带病种子侵染无病种子,或水稻茎部有伤口,菌丝体便会侵入水稻种子及植株内部。同时,若采用病稻草保持田间地温,则会导致真菌感染健康秧苗。水稻白秆病在土温30~35℃时最为严重,若秧苗栽种过深,则会导致水稻植株感染白秆病,感染后植株不抽穗或抽穗不完全,会降低水稻产量。
三、水稻虫害
水稻常见虫害主要包括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其中稻螟虫亦被称为钻心虫,主要为害水稻植株茎秆,在我国常见的种类为三化螟及二化螟。其中三化螟幼虫耐高温能力较强,耐低温能力较弱,在幼虫化蛹前若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台风及暴雨等,会引起幼虫窒息死亡。同时,三化螟的发生与水稻种植栽培技术发表论文相关,一般抽穗整齐、成熟期较早的水稻品种,受三化螟侵蛀的可能性较低,反之亦然。若在水稻栽植过程中氮肥施加量过大、水稻品种发育缓慢且存活率较低,便会加大三化螟的发生概率。二化螟幼虫适宜生长在22~23℃温度范围内,其幼虫的耐低温能力强,耐高温能力差,且二化螟多发生于水稻分蘖期。
稻纵卷叶螟幼虫会取食用水稻秧苗心叶,使得受害部分出现小斑点。伴随着虫龄的增大,叶片表面会出现白色蛛网状病害,使得叶片蜷缩成筒,幼虫则藏身于叶片卷曲内部以啃食叶肉。稻纵卷叶螟一般以幼虫及蛹在田边、沟边的杂草内越冬,若田间卫生条件不佳、杂草丛生,很容易导致稻纵卷叶螟大规模爆发。同时,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器及孕穗期最为严重,具有夜出性及趋光性。稻纵卷叶螟生长最为适宜的温度为21~28℃,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若遭遇连续阴雨天气、田间积水较多,也容易加大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性。稻飞虱是水稻常见虫害之一,其会危害水稻植株下部组织,成虫及若虫会吸食用水稻植株下部组织内的汁液,受害水稻植株叶片发黄、萎缩,导致水稻植株不抽穗或抽穗不完全,乳熟期水稻植株受到稻飞虱危害后其瘪谷增加,千粒重减少,严重时会导致水稻植株受害部分发黑,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稻飞虱在吸食水稻植株时会在水稻植株上形成伤口,使得水稻植株很容易感染菌核病,且稻飞虱的排泄物会影响水稻叶片光合作用,使得水稻植株长势不佳,病株矮小,产量降低。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