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村学校和教师的论文发表相关保障措施不够全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与农村教育现代化建设。2020年11月,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宏观政策语境。但是不同省份的农村有各自的乡情,导致乡村教育管理投入机制内生动力不足,城乡利益冲突影响明显。
乡村地区的学校虽然配备齐全了基本的信息技术论文发表教学所用到的硬件设施,如点触控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等,也配备了教学所需的实验室,但这些设备很多时候仅仅只是摆放品,应付教育部的审查,真正用到实处物尽其用的不多。除此之外,农村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流动性很大,每年都有年轻老师或因种种原因从乡村学校跳板到城镇学校,或者另谋高就。农村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偏低,越偏远的乡村,公办教师越少,代课教师、民办教师相对较多,年纪也较偏高,真正系统的接受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培训的老师少之又少。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乐于接受新事物,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授课,而是一味地保持传统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在现代化教学工具下学习现代化思想的效果,这不单单是学习资源的一种享受,还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的一种培养,影响了我国农村现代化人才的输出。
二、论文发表社会帮扶浅层化
高校在过去对乡村学校的帮扶中,曾陷入只注重基础知识和科技论文发表知识的浅层知识传播和帮扶,对乡村学校的帮扶没有得到明显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教学的渗透,高校对乡村学校的帮扶逐步转化为信息科技类的长效帮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外,是否参与“三下乡”、“参加社团”等活动,一些高校把此作为每学年的各项评优评奖的考核内容之一,引起各大高校各种类型的支教下乡考察调研活动大量开展。此举原意是挺好的,但是粗而泛的支教和调研,带来的实际效果不大的同时,高校学生走马观花式的支教容易造成被帮扶学校的疲倦感,增大支教地教学的负担,适得其反。
社会服务机构在帮扶上也往往事先没经过需求调查,按照单方面意愿募集资金筹备物资,意想通过给乡村学校的孩子捐物捐钱来带动当地的教育扶贫。然而这种没有规划的帮扶却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匀,造成资助过剩或欠缺,或在教育课程上的帮扶走马观花,没有给被帮扶学校带来长久效益,容易导致被帮扶学校产生疲倦感和形式化。农村教育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教育振兴上,这些明显都不适用。
三、论文发表乡村学校自身不够重视
学校的师资力量往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目前很多乡村学校没有专业的计算机老师,更加没有专业的论文发表机房管理人员,都是懂电脑的老师兼任计算机课老师,再顺便管理机房。缺乏专业化导致效果无法达到基本要求,往往发现系统出问题后打压消磨老师们使用的热情,这些都很不利于推进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
生源也是乡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一大关键。乡村地区的学生多为家里相对经济不宽裕,或为留守儿童,缺乏支撑学生在家完成相应的线上教学任务的条件,导致单纯的信息化教学不适合在农村学校贯彻落实。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学习硬性条件得不到满足,环境氛围得不到营造,学生思想意识也得不到认可,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目前只能局限于在校教学。
四、教师自我信息化论文发表教学意识不强
目前乡村学校里面,部分乡村教师已经可以做到根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所处环境等,选择恰当的教学论文发表方法并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虽然有着强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会简单修改课件,能够自己制作课件的教师不多。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还不懂得如何使用点触控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教学形式单一落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系统性整合。
还有大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课程计划和课程准备,所用教学课件及教案沿用传统教学的教案,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不匹配,没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条件而针对性的制作教案和课件,导致上课教学质量往往达不到预期,却将原因归结于信息技术教学不好用,从而放弃信息技术教学。更有甚者从思想上就不曾想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本质上不想做出改变,抵制使用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